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经验报道 | 广州垃圾分类的模式:全智能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
转自《中国建设报》
近年来,广州市按照“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2020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工作目标,因地制宜结合广州实际,全面深化推进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楼道撤桶、分类覆盖、基层发动等多项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市所有居住小区全部完成楼道撤桶,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现100%覆盖,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
完善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形成岭南特色分类“教科书”
坚持在垃圾分类制度体系上持续发力。以《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为核心,出台奖励办法和考核办法和3项激励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形成“1+2+3+N”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全市176个街(镇)、1614个社区全覆盖。因地制宜创新广味浓厚的社区垃圾分类“三阶段、十二步工作法”,作为分类推广“教科书”指导社区迅速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优化提升分类投放环境,增强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0年,全市投入专项资金,提升优化近1.8万个分类投放点位。配置生活垃圾运输专用车辆1760台,优化设置分类运输线路1487条。建成回收网点1924个(不含回收箱1251个)、中转站355个、建设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分拣中心33个。
加快分类处理能力建设,破解垃圾“去哪儿”困局
目前,广州市已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16座,全市焚烧设计处理能力已达到1.554万吨/日,生化设计处理能力达到4680吨/日,填埋处理能力达到8848吨/日,形成了“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填埋兜底”的分类处理新格局,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和100%无害化处理。
突出社区、行业两个重点,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落实
抓社区党建引领,坚持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清单,23万在职党员回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凝聚社区治理强大力量,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社区共同缔造。抓行业领域源头减量,持续开展党政机关、宾馆酒店、邮政快递等12个重点行业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专项行动,夯实行业管理部门主体责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发挥垃圾分类制度优势,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社区建立的既有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在疫情期间直接转入疫情防控,实现工作无缝衔接、高效运作,为基层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组织动员提供有力保障,在社区抗击疫情工作中释放出强大动能。
注重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分类亮点纷呈、各具特色
区、街镇和社区注重因地制宜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多方共谋、共建、共治、共评垃圾分类身边事,居民幸福感不断增强,涌现出天河区猎德街探索“党旗插到分类亭、引领低碳新时尚”党建引领垃圾分类新模式,白云区均禾街推行“楼长制”解决城中村外来人员垃圾分类难题,花都区竹洞村创新厨余垃圾不出村就地沤肥处理新招数,从化区西塘村实施特色小镇垃圾分类农户激励机制等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