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与我们的关系
在社会环境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似乎没有与社会的发展成正比。当然,在许多政策出台前,垃圾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东西,提起它就会让大家联想到肮脏、臭气熏天的字眼,也是大家避而不谈的话题。可实际上垃圾又是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的东西,所以在意义上我们也必须重新思考与想象我们和垃圾的关系。
垃圾和人类一样,都有着发展的历史,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中世纪的西方国家。与现代高楼林立的欧洲城市不同,那时候他们的城市道路上称不上现有的浪漫,坑坑洼洼的泥泞街道堆着各式各样的垃圾和动物们的排泄物,寸步难行的街道还要提防着不知从何而来的垃圾,连法国路易十一世也体验过这一惨遇。那时,每天早上进城卖东西的农民们不敢相信肥田的绝佳原料粪便,在城里居然就被扔在大街上没人管!于是,晚上他们用小推车把粪便运到城外堆肥,到要施肥时再运到田里。
1506年,法国的国王向这些垃圾发起宣战,培养了一批群众定期清扫的习惯,还安排了弱势群体们养家糊口的工作。
工业革命时期,其带来的消费时代加速了生产---消费---抛弃垃圾的循环,也在这段时间垃圾桶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角,但并不得大众的青睐,多也只是被上层贵族所使用。
分类垃圾桶的出现,是在19世纪的法国,政府颁布了一条有产者须配备3个垃圾分类桶(防止易腐,衣物、纸张玻璃)在公共区域内,但这样突如其来的法定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决策没有得到彻底实施。
古人的垃圾,多数是粪便,臭是臭了一点,但过不多久就会自然降解了,它们很少有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其它垃圾也只是废弃的建筑材料或破碎的陶罐而已。对于这些东西,填埋了也就填埋了,对环境的威胁并不很大,然而这一切,都因为塑料的诞生,发生了变化。自20世纪50年代起,聚丙烯的发明让塑料制品大规模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废弃的塑料,在自然环境中存放100年都不会被降解,所以填埋它们的结果,就是只进不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兴建更多的填埋场。
但一堆堆填埋在地里的未经分类的垃圾,其实就是一颗颗慢性、隐形的定时炸弹。堆在一起的垃圾会慢慢腐败,滋生细菌,产生臭水和毒气,释放重金属物质,污染大气和土壤。同时,下雨、地震等气候或自然灾害,都会让这些地下垃圾山移动、破碎,垃圾会慢慢污染河流、地下水,甚至海洋。
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的出现,让人们又对垃圾焚烧产生了兴趣。据研究,每焚烧1吨生活垃圾,就能产生300度电。那时,随着技术的进步,焚烧所带来的污染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在欧洲和日本,一些垃圾焚烧厂甚至可以建在居民区的旁边。
在当今的21世纪,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人口的快速增加,国家管理机构逐渐建造起一个新的行业——垃圾分类,说几个令人惊讶的冷知识:一个果核的自然降解需要2周,厚重衣物需要5年,易拉罐需要200年,塑料制品需要1000年,随处可见的玻璃制品需要200万年。按照当下的垃圾生产量,我国每年的垃圾产量达到年产量四亿吨,如果没有垃圾分类,我们很有可能在十年里被自己一点一点的垃圾给淹没。
所以,规范的垃圾分类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压箱底的旧衣物回收后也能再次加工消毒给需要它们的人,不起眼的易拉罐或许还是第三世界孩子们珍贵的玩物。通过分拣收集,保护生存环境和与浪费作斗争等方式,促进人们对于环保事业的认知。循环再生是重要的环节,从源头进行分解,使人们能够促进对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对于垃圾分类与我们的关系,是个任重道远的课题,看来垃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跟我们人类是一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