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福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2022年4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福州市、莆田市入选。福建省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聚焦城市废弃物问题的根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消费模式提出新思路,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是实现我省美丽中国目标的内在要求。
“无废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印发实施,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18部委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规划到2025年,“无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铺展“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等目标规划相契合。
我省应在“无废城市”建设中起到“福建样板”的作用。2021年11月,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新进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福建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在新时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为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探路、拓路的使命。福建实施生态省战略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逐渐丰硕,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绿色宝库”等,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福建有责任也有能力成为“先行者”和“排头兵”,体现福建担当,树立“福建样板”。
虽然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无废城市”建设还是新事物,处于探索阶段,从系统角度看我省还面临一些困难。一是城市废弃物总量增加快速,回收利用难。2019年,福建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354.72万吨,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20948.13亿立方米,全省废水排放总量34.73亿吨。废弃物回收成本高,再利用难度大,处理企业的收益微小,市场主体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较低。例如,在再生资源处理方面,我省城市普遍缺少分拣中心,回收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化,大部分回收站点多采取粗放式经营和管理方式、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生产工艺门槛低、增值水平低,规模化程度较低,存在着回收处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连接的现象。二是废物管理协同难。“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集体行动,建设主体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环保企业,也包括社会居民。废物管理涉及生态环境、发改、商务、自然资源等部门,部门交叉管理。目前,福建省尚未出台“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和政策,各主体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合力尚未形成,缺乏形成部门和政策协同效应。再生资源回收与垃圾分类处理“两网融合”还没有统一,未实现从源头投放、收运系统、处置末端三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设计,也未实现投放站点的整合统一、作业队伍的整编、设施场地的共享。三是废物全流程监控难。废物处理需要利益链条和关键环节联结,需要全过程监控和公共信息平台。我省在实际中存在废物的基数不清晰,流向掌控不精准,废物产生、转运、利用处置的全过程跟踪不到位,监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使得废物排放、回收处理等相关信息不对称,导致废物管理效率低。四是市场主体参与废弃物处理的积极性不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方式单一,再生产品的附加值总体不高。在废弃物产业投资领域尚未形成资本导向,投资主体与投资形式总体较为单一。目前我省企业在废旧物资加工处理上,大都是进行简单的分拣、清理、分解、黏合等粗加工和预处理,缺乏深加工和精加工处理,综合利用水平低,获取的附加值也比较低,资源再生产业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
“无废城市”建设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协同共治的建设模式。需要加强绿色工业制造、农业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和危险废物重点管控,还需要注重废弃物的产生、收集、转移、处置和利用五个环节,促进城市建设和废物管理的有机融合,推动整个城市健康、绿色、循环、可持续地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长效管理体系。围绕“无废城市”建设的源头大幅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目标,废物管理全过程融入绿色化理念,以整条供应链上的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服务等关键环节为基础,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构建废物综合管理平台,有效促进供应链上中下游废物管理信息的集成交换,形成平台驱动的“企业—综合管理平台—用户”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制定标准化的考核管理制度,确保各个事项的顺利进行。构建信息化平台,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废物的产生、运输、处置等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和梳理,保证工作的有效性。
疏通体系网络,打造完整处理链条。废物的处置涉及很多方面,在“无废城市”建设中,要从其源头到最终处置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体系,打造一条完整的处理链条,保证“无废城市”工作长期、健康、有序地推进。从生态建设、清洁生产、绿色管理及绿色生活方式开始,使得固体废物在源头开始减量,提高产品使用后循环利用的水平,使其形成一个绿色的链条,提高废物的回收和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保证绿色处理链条的可持续性。
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多方参与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无废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重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主动性,在市场准入、固体废物处置等领域提高企业参与度,积极组建企业联盟,加快培养和壮大废旧治理服务企业,推行废物处理的市场化,激发市场活力。创新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无废城市”建设,鼓励第三方治理。推行无废学校、无废小区、无废饭店、无废景区等“无废城市细胞”建设。
利用生态云平台,提升“无废城市”建设的智慧水平。深化落实《福建省生态云平台建设和应用推进方案》,基于“无废城市”建设的责任清单,确定“无废城市”建设的监督权力责任范围,明确各相关管理单位的监督要求,对城市“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回收与综合处理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督。基于“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平台,构建城市“互联网 + 废弃物”智能管理系统,城市所有与“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资源化相关的部门、企业和居民社区等接口互联互通,将其纳入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及时监控“无废城市”的相关数据,提高“无废城市”建设监督效率。
强化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因地制宜制定“一城一策”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城市各产业的低碳、绿色、循环升级。推动“无废城市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加快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关键和共性重点综合利用技术以及清洁生产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创新。
营造“无废”氛围,集聚全社会力量。宣传“清新福建”品牌,组织环保交流论坛,开展“美丽福建,我是行动者”以及“无废”教育活动,激励广大群众参与“无废”行动,营造共同参与福建“无废城市”建设的氛围。
(作者高明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绿色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近浏览: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 《秦皇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2023-08-04
- 数字化延伸智能垃圾分类为“无废城市”赋予科技力量 2023-08-28
- 践行分类新时尚,志愿服务我先行” ——海山街道3.5学雷锋日主题宣传活动 2024-03-12
- 河北秦皇岛垃圾分类进入法治化轨道 2024-01-24
- 乐陵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实现城区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2023-08-07
- 《衡水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3月1日已正式施行 2024-03-06
-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资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出台 2023-10-16
- 铜陵市:做好垃圾分类 倡导低碳文明 2023-09-12
- 明年2月施行!乐山市发布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2023-12-22
- 《武夷山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 2023-10-02